伟德国际1946(CHINA)源于英国|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咸师首页关于我们
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于右任书法艺术馆 >> 正文
简约: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大美 王智杰
发布时间:2022-06-10   点击数:

【摘要】于右任先生的草书愈至晚年,愈显出简约之美。他老人家晚年所书《苏子瞻赤壁赋》长卷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该长卷用笔简绝,遒劲恣肆,巧拙相生;结构简约,因字立形,自出机杼;章法简括,错落有致,朴茂天成;气韵生动,纯任自然,真力弥漫。其中散发出的简约为美的意蕴和情趣,是骨子里自然流露出的大智慧,是右老晚年书法审美思想的重要表现,从而更加强化了其草书艺术的独有魅力。

【关键词】书法 审美 简约 自然

草书是“旷代草圣”于右任先生晚年书法的基本面貌。于右任先生晚年的草书,可以说一字一奇,一字一变,绝无“一字万同”之弊,活笔、活墨、活势,比比皆是。[1]每一幅作品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我们透过于右任先生万千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1962年6月(即于右任先生去世前二年)所创作的草书长卷《苏子瞻赤壁赋》的鉴赏(凡905字,1996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在大陆首次出版),[2]在被于先生书法艺术魅力强烈感染的同时,可以清晰地发现于右任先生晚年草书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大道至简、崇尚简约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蕴和情趣。从中我们对于先生永不停步、不断创造的艺术精神和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由衷地感到敬佩。

一,用笔简绝,遒劲恣肆,巧拙相生

于右任先生以雄厚的魏碑基础为依托,至晚年草书笔法灵活多变,藏露互现,方圆兼备,但归纳起来仍以中锋为主,有些地方甚至几乎纯用中锋,以之作为其草书线条的根本笔法,果断而爽快,肯定而流畅,随意之间透出雄强豪迈之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此幅《苏子瞻赤壁赋》草书长卷中,细察每一笔起、收处,每一画过处,每一使转处,每一呼应处,每一萦带处,无不体现着于右任先生一直提倡的自自然然的就是最美的创作意识,在自然挥洒中渗透出简绝、简约之美来。

因为长期致力于标准草书符号系统的深入研究与艰苦实践,于先生晚年草书线条更加遒劲、老辣,甚至达到恣肆的地步。此件《苏子瞻赤壁赋》长卷中,是、观、何、酒、德、无等字(参见图1)就内蕴着这样的气息。其中,德、无等字线条圆中带方,转折处虽带折角,但韵势自然,劲如曲铁,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而造、适、之、孟、明、夜等字(参见图2),似乎全然不顾“笔法”的存在,一任挥洒,痛快淋漓。这是右老晚年成熟、老到的用笔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率意之美。形式上的狂狷与奔放对应的是作者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驰骋。

《苏子瞻赤壁赋》长卷在笔法上给我们另一个重要的直观感受就是,于先生晚年草书用笔真正做到了大巧若拙、藏巧于拙、巧拙相生,颇为有趣。例如南、人、子、笑、我、世、天、既等字(参见图3),带有泰山大字金刚经的味道,线条看似“笨”“拙”,实则内含逸气,飘若天仙,妙不可言。再譬如我、为、幽、壑、月、星、稀、喜、既、如、和、知、遇、不、夜、携、时、秋、夫、清、明、如、绝等字(参见图4),线条飘逸中内含筋骨,恣肆中不乏沉稳,透露出无限天机。

总体而言,于先生晚年草书延续了其前期草书面目中的正大气象。尽管用笔更加简洁、简绝,但结构中凸显正气、大气的取势原则在晚年作品中还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苏子瞻赤壁赋》长卷中,我们任意摘出几行来,便不难发现这一特点。其中,间、得、壑、携、薄、明等字(参见图5),无疑则是这一结构原则的典型范例和最好诠释。这样的字形结构,在全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决定了晚年于体草书的主流结构特征仍以骨干平正、稳中求险为主。

该帖坚持正面取势,并非每个结构都僵硬呆板、四平八稳,而是追求“不正”之“正”, 似斜反正,气贯神足。即唐代孙过庭所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3]这里的“平正”与“险绝”是一种微妙的辩证关系。“平正”做得不够,会陷入“平庸”;“险绝”太过了,就是“作怪”。右老晚年《苏子瞻赤壁赋》长卷根据上下、左右、前后章法的需要,适时夸张变形,做到了对“因字立形”这一基本结字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同时,还运用标准草书符号系统对许多结构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取舍,达到了惊人的“简约”。

于先生正是在不失基本“字理”的原则下去积极探索草书结构美的规律的。他大量采取笔断意连的方法使每一个单字笔画虽简约但能首尾相应、浑然一体,血脉贯通,神凝气聚;或外满,或拱心,毫无支离分散之态。高度概括出来的草书结构,个个显得端庄美丽,表现出一种令人折服的简洁之美。这种简约之美是从右老骨子里流露出的大智慧。如图6所示,“物”字右边三个长短不一的撇画简省为一条折线,横折钩下部向右下做了明显的外拓,飞动而飘逸;“而”字上下压扁,笔画则更为简约;“地”字横向拓展,底部分别向两边倾斜,形成三角形,结构更加稳健;“月”字因所处位置上部的“明”字和下部的“顾”字宽而平正,故采用向左下斜势,内部两短横化为一个竖向小弯曲,增加了动感,显得更有趣味;“之”字上下距离拉长,简化成曲线;“噫”字结构的处理则更耐人寻味:左旁“口”字与右旁“意”字距离拉开,“意”字旁简洁的狂草写法,与“口”字旁形成强烈对比,整体结构之空灵令人拍案叫绝。此外,对于“辶”旁的处理,右老显然是参入了章草笔意,做到简约而不失稳重,可谓自出机杼,简直就是于体草书的一个经典符号(参见图7)。图中逝、遗、遨、游等字之平捺遒劲而恣肆,向右下近乎直线似的强烈夸张,既不失中心,又显得自然而具个性。让人一看这个线条、这个结构便知是于右任了。

另外,动、明、知、地、夜、归、得、不、无、壁、也、非、时、观、巨等字(参见图8),则直接采用标准草书的结构写成,字字珠玑,精彩纷呈。可以说《苏子瞻赤壁赋》长卷的创作,无疑成为于右任先生推广标准草书的又一部宣言书。

三,章法简括,错落有致,朴茂天成

《苏子瞻赤壁赋》整篇章法布局字行清楚、简要明了,视觉线路极为清晰。字形大小、长短、窄扁、粗细、轻重、俯仰……等变化十分自然,错落有致。如图9所示,这是从帖子中任意撷取的四行。起首“之”字小而窄,第二、三字“无”“穷”展宽变大,至第四字“挟”笔画突然加粗加重,字形亦相应放大,强化了视觉冲击力,给观者造成了强烈的印象。而到了第五字“飞”笔画又变细了,显得轻快起来。换行以后,首字“仙”压扁、展宽,与右边“之”字遥相呼应,拉近了距离。紧接着,“以”字又迅速缩小,至“遨游”二字突然左右加宽,字形急剧放大,笔画加粗,且末笔平捺似直线般向右下大幅度伸展夸张,打破了前面相对平正的感觉。此一造险之举,明显形成了章法上的跌宕起伏。再次换行后,起首“明”字结构继续放大,正面取势,立一正大气象。第二字“月”即刻向左下取斜势,且用笔加重变为长形,再次打破“平衡”。“月”后二字顺势落笔轻快,笔画变细,形状变小,且“长”字末笔与下面迅速扩大的“终”字起笔成明显的呼应之势。至此,连续三行之韵律变化达到了极致,真可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 [4]右老大胆地对单字结构进行简约变形处理,凸显了个人风格,通过“轻”与“重”的抽象感表现章法的无穷魅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行气贯通的前提下,《苏子瞻赤壁赋》长卷沿用了标准草书的布局规律,体现出于右任草书独有的章法特征,即字字独立,却行气贯通,线条凝重而不失流畅的韵律美与规律性。这已然成为于先生的一个创举,是他继承章草章法特点以及唐代孙过庭书谱草书风格,自出机杼,推陈出新的结果(参见图10)。这样的章法布白给人最大的美感就是古朴、朴茂,线条流动中带有些许稳重,整体风格更加厚重而雄强。这种极具个性的于体草书章法,本文以为应该是先生得益于对魏碑章法和书谱章法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最终演化而成。“字字独立”式的章法中,草书的字间距离、行间布白比起魏碑楷书的效果来,由于字的大小、取势、线条粗细等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字行间的呼应、顾盼、联系更为紧密,字与字之间也更加团结、和谐,使得整体气势更加充实而茂密。因此,服从于韵律节奏前提下的“字字独立”式的章法特点,古朴而灵动,既是简括,又是简约,它无疑是表现气势美、力量美的又一绝佳形式。

四,气韵生动,纯任自然,真力弥漫

草书《苏子瞻赤壁赋》长卷中,很多地方几乎纯用中锋的简绝笔触、大量采用标准草书符号系统的简约造型、通篇字字独立式的简括布白,造成了全帖非同寻常的气象与气韵,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加之帖子中偶尔出现的行楷书写法,似众仙飘然而下,翩跹多姿,成为其一任自然挥写状态的真实写照。“因为气韵乃一件作品的精神,精神必由整体而见。”[5]《苏子瞻赤壁赋》草书长卷,在气韵方面给人的至深印象便是晚年于书充盈的天真烂漫之感,元气淋漓,真力弥漫。先生随意挥洒处,皆成神品,如入无人之境。

一个成熟书家的作品,其点线变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无不强烈地渗透着书家的情感因素。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6]表情达意的书法本质在《苏子瞻赤壁赋》草书长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长卷中不计工拙、激情挥洒的线条,便有力地回答了什么是性情的流露,什么是自然状态。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右老纯任自然的书写场面。正如他晚年写给儿子于望德的一件手札《写字歌》所言的,“起笔不停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自然,自迅速,自轻快,自美丽”。短短数言,道出了于书思想的精髓所在,理应成为我辈学书的至理箴言!从中我们更可以清晰地看到代表右老心灵迹化的一根线(见图11),自然、静谧却不乏内在张力地流淌着,汩汩滔滔,一泻千里。既是借《苏子瞻赤壁赋》传达着他老人家晚年内心的孤独与“凄悲”,也是在诉说着久离故土、难以回归的“思乡”之情,从而于书法艺术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如此流动着的线条,岂能不生动?焉能不令观者驻足而思,心灵与之共鸣!

通观《苏子瞻赤壁赋》长卷,无处不透露出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挚爱,对故乡山河的无限眷恋,传达出于先生特有的人格美力量。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即使只鉴赏到了这样一幅作品,也足以考察出右老一生非凡的学识、经历、气质、修养、境界、抱负和爱国情怀。于右任先生用毕生的心血,研究草书符号系统,推广标准草书,以亲身不懈的艰苦实践,把深刻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和为美”的审美理念,通过对正与侧、收与放、大与小、方与圆、粗与细、徐与疾、枯与润、巧与拙……等对立统一辩证规律的巧妙运用和把握而贯穿于草书艺术之中,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右老晚年草书中的简约,就是追求形式美诸因素而产生的高度的概括性。这种概括不是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洗练、自然至极的笔墨形式具体地表达每个单字丰富的审美思想内涵。此时的“简约”可与刘勰说的“精约”相类比。[7]简约不是简单,更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和艰苦的艺术实践之后形成的精约简省、大方、精致,是于先生晚年书法审美理念在境界上的升华。右老晚年人书俱老,臻入化境,其草书融正气、大气、真气于一炉,以自然的笔触对线条、结构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处处体现出“简约为美”的书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一代书法大师勇于创造的非凡智慧,对草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学研究、实践草书,进而认识书法艺术的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价值,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1] 钟明善.于右任书法艺术管窥[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32.

[2] 于右任.苏子瞻赤壁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2-23.

[3][4][6] 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4-131.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5.

[7] 章楚藩.妙在阳刚阴柔之间——中国古典诗歌的冲和平淡之美[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30-36.

本文发表于《书法》2016年02期

Baidu
sogou